疫情當頭,當所有人都不愿跨出家門一步時,生怕自己會成為下一個“幸運兒”。然而卻有這樣的一群人,在疫情工作中人手不夠時,他們能挺身而出,與一線的醫(yī)護人員一起抗擊疫情,將這場仗打贏。
我與我的同學采訪過,學校中一位曾經參與擔當社區(qū)志愿者的老師。他給我們講述了他的故事。當在暑假疫情暴發(fā)時,這位老師自愿請纓成為一名志愿者。而給他分配的任務,是讓某個小區(qū)里的每戶人家都做核酸。那是一個很老的小區(qū)了,沒有安裝電梯,有的只是一階階的樓梯。而且當時的天氣十分炎熱,四十幾度的高溫下志愿者們還要穿上密不透風的防護服,雖然這身行頭被大家戲稱為小版的“大白”,而我們卻無法真正體會這套服裝下的艱辛。老師說,當時他以為這只是一項簡單的工作,但結果卻是他沒有想到的。看似讓每家每戶做核酸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在這過程中,老師他卻要不止一次將腿腳不便的老人背到核酸點做核酸。然而幾趟下來,本就密不透風的防護服使得老師大汗淋漓,行動緩慢。
老師還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幾張志愿者照片,照片里可以清晰的看到他那已經泡到發(fā)白的手,而且額頭、鼻尖、臉上上都是大顆大顆的汗珠。老師還說,志愿者里有幾位女同志,因為中暑暈了過去。但當她們醒后卻依然在繼續(xù)堅守。此時,同學提了一個問題,那既然志愿者的工作這么辛苦,您當時是如何堅持下來的呢?老師說,他只是一直在堅持心里的一個信念,要為大眾服務,而非為了自己。國難當前,豈能不主動承擔責任呢。老師放棄了與家人在一起的時間,去參加志愿者,他用自己以身做則,為學生樹立了好的榜樣,舍小家為大家的精神,是多么的難能可貴呀!
現(xiàn)在,疫情還未能完全消散。這件事也發(fā)生在我周圍的生活中,它離我很近,也很值得深思。未來,我也要為祖國盡一份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