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天肯定就能走了!”重慶的腦癱兒小蘋果堅定地說著,繼續(xù)進行她的鍛煉。
小蘋果充滿希望的話語像一束陽光,暖暖地,照亮了腦癱兒童的病房。作為一個身患手足徐動型腦癱的孩子,小蘋果的大腦不能自由指揮肢體運動。剛到醫(yī)院時,連最簡單的站立對她來說都遙不可及;因為無法控制嘴部肌肉,咀嚼美味的食物于她,都是一場漫長的征程。這樣行動遲緩的生活于正常人而言,已然是不敢想象。然而,在世界范圍內,還有千千萬萬個與她一樣倍受腦癱之苦的兒童。單論中國,就有超過六百萬兒童患者。
小兒腦性癱瘓,俗稱腦癱,是指嬰兒腦發(fā)育尚未成熟階段,由腦損傷所致的以運動功能障礙為主的綜合征。腦癱常伴有發(fā)育遲緩、智力低下、行動障礙、語言能力不健全等癥狀。與許多人認為的“智障、癱瘓、永不能治愈”不同,有相當一部分腦癱患者在經(jīng)過長期的康復訓練之后,能夠做到正常與人交流、智力與行動能力接近正常。
今天南開中學新聞記者采訪到的,便是在社會各界的關愛與幫助下逐漸康復的幸運兒:露露是重慶的一個六歲的腦癱兒,患病三年。從只能爬行,生活不能自理,到生活與常人無異(除了走路姿勢不太好),上了學前班,甚至還成為了一個數(shù)學小學霸,這一切,都與她的刻苦訓練與醫(yī)院的悉心照料密不可分。 現(xiàn)在她的生活作息規(guī)律,7:00起床,做康復訓練一直到9:00,9:00開始上幼兒園,5:30放學,之后一直做康復訓練到21:00,21:00后完成幼兒園的家庭作業(yè),22:00睡覺。而且她也成為了一個聰明伶俐,能說會道的孩子,護士姐姐說她“還會在不經(jīng)意間帶偏你的思維從而讓自己能做想做的事情”。
還有一個孩子,來自農村,媽媽是腦癱,他爸爸是智障,奶奶患有非常嚴重的腰椎病,家庭的重擔全壓在了爺爺?shù)募缟?。她在一歲半時才被檢查出來是腦癱的噩耗無疑是雪上加霜。爺爺本準備放棄,在得知國家對腦癱兒童的政策(七歲以下的每年免費治療半年)以及醫(yī)院對他們的幫助(為方便照料,給家人在醫(yī)院準備了床位,每月給生活費)后,爺爺將她送到了醫(yī)院接受治療。他之前不太會爬,在護士姐姐的照料下,他能走路了,能自己吃飯了,并且在明年計劃開始邊讀書邊訓練。“這叫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爺 爺喜悅地說。
看著自己的孩子,腦癱兒的家長們笑稱“治療過程比抗戰(zhàn)還難。”的確,腦癱的治愈難度很大,治愈時間跨度也很大。不過,他們仍然頂著巨大的壓力在照料自己的孩子,不離不棄。
近兩年,社會對腦癱兒的關注在慢慢增加,不僅政府在法律上提供對殘疾、腦癱患者的保護和協(xié)助,社會上對腦癱兒童的物質、精神幫助也日漸增多。由豆丁網(wǎng)策劃的關愛腦癱兒童大型公益活動、晉中“藍絲帶行動”、各大腦癱兒童救助基金會......他們都在呼吁社會正確認識并關愛腦癱兒童。但仍然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 一個高二學生認為,當前的人們對于腦癱更多只是道德上的同情,個人的實際行動卻不多。
作為準爸爸準媽媽,應進行基因檢測,產前篩查,盡量避免殘障兒童的出世。作為腦癱兒童的老師、家長,應該讓他們接受正確的康復訓練、有與他人平等的機會參與活動、盡可能地發(fā)揮孩子的潛能。 而作為大眾,我們的看法應該被刷新。只有去掉“有色眼鏡”,我們才能平等客觀的看待他們。腦癱兒或許在智力和行動能力上有缺陷,但他們和任何人一樣,渴望交流,有著向往愛與溫暖的心。除了通過基金會進行捐助,我們平時也可以參加一些公益活動,近距離地接觸他們,了解他們。在面對面的相處之中,真正地去理解腦癱兒童,感知他們心跳的溫度。通過交流,也可以使孩子們進行語言訓練,達到逐漸康復的效果。
護士姐姐說:“我期盼孩子們能得到平等的對待,希望通過腦癱兒童的生活現(xiàn)狀,讓社會知道,還有很多人在黑暗中掙扎,但世間不乏黎明。”(黃瑩瑩、鄧斯引、彭粲等綜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