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金秋時節(jié),一年一度的教師節(jié)也隨之而來,那么就跟隨校園小記者的步伐一起走進校園,尋訪“校園榜樣”。
小記者們的采訪對象是徐悲鴻中學的歷史老師鄧永國,因為鄧老師嚴格要求學生做到“三做”:認真做,獨立做,動腦做等嚴格要求。培養(yǎng)出了一屆又一屆優(yōu)秀的學生。
即使歷史并沒有布置作業(yè) ,任然要求學生寫每日總結與每日計劃,有人問 :“歷史老師又不用批改作業(yè) ,每天還要花三節(jié)課來為學生批改總結 ,這不是自己找事做嗎?” 鄧老師表示只要學生能做得更好,能在總結與計劃中改正自我 ,提高效率 ,使自己進步,那時間就不是白費的,并且鄧老師每次都會在學生的總結與計劃后面加上自己的評語,使學生有了進步的方向,改正錯誤的方法 。
每節(jié)課下課后,鄧老師都會耐心的守在后門,觀察學生的一舉一動,及時改正 學生的不良行為。上課時,當老師會定時觀察學生的上課狀態(tài),給予相對的批評與表揚。
有些學生表示鄧老師的確為自己養(yǎng)成了很多好習慣,為自己的成長做了很多貢獻對鄧老師的感激之情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又有些學生認為老師的行為束縛了他們的自由在學校根本無法自由活動,千篇一律的活在計劃里,對生活感到枯燥無味。更有甚者表示根本沒有用,自覺的人繼續(xù)自覺,差的人只會更差,簡直是多余的舉動。小編認為不管是誰都有自己的學習方式無法平判別人的學習方式。
鄧老師并不布置歷史作業(yè),只為了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學習語 數 英三門主課。老師說過 :“你要是這450分都拿不到 ,那你學習還有什么用。這個時代又有幾個是自學成才的。”有人認為這段話很真實,現(xiàn)在的孩子必須要下定決心讀書。也有人覺得這段話太過于膚淺,生活的方式有很多種,并不是只能走學習這條路。
經過小記者們的認真采訪了解到,許多同學認為鄧老師的教育方法的確值得大家學習,但依然有利有弊,大多數是來源于自身。鄧老師學生的關心源于自身經歷,不想自己的學生再去繞彎路,這才是校園榜樣!